秋冬之交,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屡次成为社交媒体的讨论热点。
当代人的呼吸问题是否越来越严重?前段时间,《Chinese Medical Journal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刊发了一篇深度研究,从1990-2021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中发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CRDs)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与肿瘤。
正因为如此,能在这个领域贡献创新研发力量的企业,当前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一个代表性案例,就是即将登陆港交所的长风药业(2652.HK)。自2007年成立以来,长风药业在两位实力派研发带头人的带领下,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出发,聚焦吸入制剂,逐步打造出进入医保的主力产品,并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家占据特殊赛道的潜力型龙头,其质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仿制药企”标签所能概括。从它的招股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清晰的“两步走”战略:以成熟的、已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呼吸系统仿制药业务为现在的坚实基石,同时,以前瞻性的、瞄准全球创新的前沿管线,构建属于未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长风药业的价值,就需要同时看懂其“防守”与“进攻”的两面:现有业务如何构筑安全边际,以及其宏大的创新蓝图如何打开未来的增长天花板。
01 高度聚焦实现商业模式正循环
长风药业的“第一步”战略,是聚焦于中国市场供应有限的全球畅销吸入制剂品种,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国产替代。它已在财务和市场层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为公司实现了商业模式的正循环。
首先,它具备合格的商业化变现能力。长风药业的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作为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之一,自2021年获批后迅速通过集采放量,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招股书显示,公司总收益从2022年的人民币3.49亿元大幅增至2024年的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9%。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按销量计算,CF017占2024年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份额约16%。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家还需要进行大量研发工作的创新型企业,长风药业成功跨过了盈利拐点,经调整净利润从2023年的人民币4841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187万元,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达到2018万元。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药企来说,拥有“造血”能力,已经是成熟的表征之一。
至于为什么长风药业能够在吸入制剂赛道拿下显著优势,则与其技术背景和成立以来的战略远见有关。
吸入制剂因其在粒子工程、装置设计、临床开发等环节的极端复杂性,拥有医药领域很特殊的进入门槛。而长风药业通过多年深耕,已构建起贯穿全链条的五大关键技术平台。CF017只是“前菜”,其后续产品矩阵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例如,其处于注册阶段的CF006/CF043(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气雾剂),正挑战对应原研药在中国销售额达18亿元的重磅市场,而长风药业是目前该领域唯一一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开发企业。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梯队布局,确保了其“现在”的业务能够持续增长。
最后,是其已初步成型的全球化商业网络。长风药业不仅让CF017覆盖了中国超过10,000家医疗机构,其治疗COPD的GW006也已获得美国FDA批准,验证了其研发与生产体系符合国际最高标准。
这种“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商业化能力,是其第一阶段战略成功的有力证明,也为第二阶段的全球创新奠定了基础。
02 前沿尝试开启创新药新篇章
如果说第一部分的业务是长风药业的“价值基石”,那么其招股书中呈现的前沿管线,则是其未来的想象空间所在。拥有成熟的吸入技术平台,长风药业果断地从仿制走向创新,向更广阔、更前沿的治疗领域进军。
在呼吸领域,长风药业不再满足于仿制,而是开始挑战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肺动脉高压(PAH)等“硬骨头”。
如管线图所示,IC004(IPF)和IC001(PAH)均为全球性的创新药研发项目。IPF和PAH是预后极差的致死性疾病,前者中位生存期仅为3至5年,甚至低于许多恶性肿瘤。PAH又是IPF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很容易在慢性缺氧和肺结构改变中陷入恶性循环。2024年,中国约有18.52万名IPF患者和8.66万名PAH患者。
然而,尽管最近20年IPF和PAH的相关研究已经明显提速,但碍于其复杂的病况,现有疗法依然副作用大且无法治愈。全球范围内获批用于治疗IPF的特异性抗纤维化药物仅有两种:罗氏的吡非尼酮(Pirfenidone)和勃林格殷格翰的尼达尼布(Nintedanib)——经药物治疗两年后死亡率仍然接近40%。
长风药业的策略,是利用吸入给药直达肺部的优势,开发潜在的优势疗法,以期在减少全身毒性的同时提高疗效。它在吸入制剂方面的理论和工艺积累,有望开辟一条独特路径。
此外,其医疗器械CFQX001(支气管内活瓣)则针对严重肺气肿,展示了“药物+器械”协同治疗的平台化解决思路。这恰好给了我们一个窗口,去观察吸入技术的一大魅力:应用领域的延展性。
当前,长风药业正积极布局“鼻脑通路”,开发绕过血脑屏障直接向中枢神经系统(CNS)递送药物的创新疗法。其潜力管线中的CF070(用于偏头痛)和CF069(用于丛集性癫痫)便是这一战略的体现。这类鼻喷雾剂有望提供比口服药更快的起效速度和更高的便利性,切入需求巨大的CNS疾病市场。
以丛集性癫痫为例,它一般指代24小时内超过2次的自限性癫痫发作,密集、连续,在用药需求上和哮喘亦有类似之处。公开数据显示,接受正规治疗的癫痫患者中有44.2%患者会经历丛集性癫痫发作,而据申万宏源证券,国内当前约有900万左右的癫痫患者,有30%的癫痫患者发作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治疗缺口显著。
无论是对于癫痫,还是对于偏头痛和干眼症,从给药方式入手,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用药体验以及潜在的用药效果,这也构成了长风药业后续的一大看点。
甚至,长风药业的雄心还不止于此,它已将触角伸向了制剂技术的金字塔尖。其CP029/CP030项目,旨在开发全球尚无获批先例的吸入式siRNA疗法。
siRNA技术能够从基因层面“沉默”致病通路,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哮喘等慢性呼吸疾病的治疗格局。同时,其脂质体平台下的CF047,则针对由鸟分枝杆菌(MAC)引起的肺部感染。通过将抗生素包裹在脂质体中进行雾化吸入,有望解决传统抗生素长期使用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问题。“同类首创”的潜力,值得市场给予更多关注。
结语:一份兼具“确定性”与“成长性”的独特标的
不难看出,长风药业向市场呈现的是一个双重价值主张。其成熟业务凭借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提供着稳健的业绩增长,构成了公司上市估值的坚实基础。这部分业务的持续增长和国产替代逻辑,为投资者提供了高度的确定性和安全边际。
而其创新管线,则盯上了打开成长天花板的机会。从IPF、PAH等有重要意义的适应证,到CNS蓝海市场,再到siRNA等颠覆性技术,每一个布局都指向了远比现有呼吸仿制药市场更为广阔的星辰大海。
此次IPO募集资金,无论是用于现有管线的研发商业化,还是直接投入到PAH、IPF及siRNA等创新项目的临床前研究中,都是在进一步巩固长风药业的商业模式。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这将是一个独特的投资组合:既能分享中国吸入制剂国产替代的时代红利,又能提前布局一个拥有全球创新潜力的平台型生物科技公司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