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变,空间随着时间也在变,不变的唯有真知灼见。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
财经
观察
参考
ESG
公告
市场
研究
IPO
周报
动态
推荐
首页 > 公司

清华斯坦福学霸天团,从硅谷到港股:禾赛科技(02525.HK)的十年领军之路

来源:Jiajia 时间:2025-10-07 11:56:29

字号

禾赛科技的创业历程,是一部典型的高学历技术团队瞄准前沿赛道、凭借硬核技术实力和灵活战略调整,最终成功上市并成为行业领军者的故事。它起源于硅谷,成长于中国,并最终走向了全球舞台。

 

2014年,禾赛三位创始人带着他们的使命,在上海正式创办了禾赛科技,并感召了一大批行业顶尖极客与科学家一起踏上改变世界的征程。禾赛科技的成功,离不开其极为出色的“学霸”创始团队,三人背景互补,分工明确。其中李一帆(CEO)清华大学本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博士,负责战略、融资和市场。孙恺(首席科学家)系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博士(辅修电子工程),是公司的技术奠基人,负责技术方案。出任公司CTO的向少卿也是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斯坦福大学双硕士(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曾任职于苹果公司,负责产品化与供应链。

 

三人在2013年于美国硅谷圣何塞相识,在一次聊天中萌生了创立一家“billion dollar company”的想法,并于2014年将总部迁回上海,开始了创业之旅。于是三人将圣何塞这个地名的中文谐音“禾赛”(Hesai)确立为公司的名称。

 

禾赛很早就认识到芯片化是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实现车规级可靠性的关键。通过自研芯片集成激光器通道,他们将激光雷达的元器件数量从1000个降至100个左右,单线成本降至1/10,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此外,不同于许多选择代工的模式,禾赛坚持自主生产,投资建成了“麦克斯韦”智造中心。这确保了他们对制造工艺、质量控制和快速迭代的完全把控,为大规模量产奠定了基础。

 

2017年,公司向无人驾驶领域发布了360度机械式激光雷达,凭借着卓越的性能与质量优势,产品发布伊始就受到了海内外无人驾驶公司的青睐,时至今日,禾赛在该领域的市占率超过了70%,赋能全球多个领先的无人驾驶项目。

 

2021年,面向量产乘用车市场,禾赛发布了AT产品系列,通过自研的芯片化架构和自动化生产体系,在业界首次将高线数激光雷达从一个昂贵的科研设备做成了人人可用的平民化产品,实现了科技平权。AT 系列产品的成功,把禾赛在高性能、低成本和车规级规模量产的能力提到了新的高度,也印证了禾赛自研芯片和自建工厂两大核心战略的正确性。

 

2023 年,公司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自此借力资本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禾赛最初凭借高性能机械式激光雷达(如Pandar40、Pandar64)在L4级自动驾驶市场(Robotaxi)打开了局面,赢得了众多顶级自动驾驶公司的青睐。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L4商业化进程可能慢于预期,而L2+/L3级ADAS市场即将爆发。于是,他们果断地将重点转向开发满足车规要求、适合大规模前装量产的ADAS产品(如AT128)。这次转向让他们成功抓住了乘用车智能驾驶普及的浪潮,并获得了理想汽车等头部车企的大额订单,实现了交付量的指数级增长。

 

2024年,禾赛新一代ADAS产品ATX一经发布,迅速在一年内获得了 12 家主机厂的几十款车型定点,成为众多主机厂量产车型的标配安全件,2025 年预计交付量将破百万台。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Yole Group 发布的报告,禾赛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蝉联多项全球第一。

 

激光雷达行业技术密集、前期投入巨大,盈利曾是行业普遍难题。禾赛科技也曾经历亏损阶段。但通过交付量的规模化提升和持续的技术降本,禾赛在2024年首次实现了全年净利润转正(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并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盈利,这标志着其业务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具备了自我造血能力。

 

如今,禾赛科技不仅巩固了在ADAS市场的地位,也在机器人(如无人配送车、物流机器人) 等新兴领域积极布局。2025年9月,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计划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这将为其带来更广阔的融资平台和投资者基础,支持其下一阶段的研发投入和全球市场扩张。

 

微信扫码 > 右上角点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