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变,空间随着时间也在变,不变的唯有真知灼见。
2025年10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
财经
观察
参考
ESG
公告
市场
研究
IPO
公司
周报
动态
推荐
首页 > IPO

长风药业(02652.HK):国产替代叠加需求爆发,有望在吸入式制剂领域复刻英伟达与比亚迪的投资逻辑与叙事模型

来源:创始人 时间:2025-10-06 16:22:42

字号

2025年9月26日,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号:2652.HK)正式启动全球公开发售,计划发行约4119.8万股H股,发售价定为每股14.75港元,预计于10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随着空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群体的持续扩大,呼吸疾病的市场具有广泛的需求基础。作为一家专注于吸入技术及药物研发、生产与商业化的创新药企,长风药业凭借其核心产品与丰富管线,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当下正处在吸入技术与药物市场爆发的前夜,这与ChatGPT的横空出世为算力需求带来的爆发性增长具有相似之处。在笔者看来,站在这个角度,深耕吸入技术与药物的长风药业,或许正处在2022年英伟达的投资价值爆发前的时刻。与此同时,国产替代叠加政策东风,又使得长风药业的投资逻辑具备比亚迪曾经的叙事模型。



1 十年磨一剑,啃下吸入式制剂这块“硬骨头”


长风药业的前身始于2007年,在无锡市政府"530"项目支持下,由留美科学家和企业家团队创立了江阴长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公司在苏州成立了苏州长风药业有限公司,并以此作为生产和运营的大本营,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自创立之初,长风药业就瞄准了一个高技术壁垒的领域:吸入制剂。彼时国内吸入制剂市场90%以上被跨国公司垄断,而长风药业立志攻克这一"硬骨头",实现高端吸入制剂的国产替代。


目前,全球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持续攀升,带动对应药物市场稳步扩张。据统计,2024年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约999亿美元,至2033年有望达到15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2%。中国市场同样处于高速成长期,2024年规模为831亿元,2033年预计将增长至1355亿元。


吸入制剂作为该领域的关键剂型,因具备局部靶向、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等优势,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全球市场目前仍由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跨国企业主导的现实则表明,国产替代的空间依然巨大。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日趋成熟,以及集采、医保目录等政策倾斜,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而早在10多年前就矢志攻克吸入式制剂的长风药业,目前正处在商业价值爆发的前夜。


长风药业的管理团队堪称"科学家天团",核心成员均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产业经验。其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文青博士系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曾在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拥有风险投资和创业经历。他负责制定公司的整体战略方向和管理。


首席科学家李励博士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博士,拥有超过20年的吸入制剂研发经验,曾任职于葛兰素史克和先灵葆雅等跨国药企。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她是公司技术平台的奠基人。而李旗博士担任首席运营官及药物研究院院长,拥有丰富的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负责公司的研发和日常运营。


长风药业的研发之路,是一条从技术攻坚到剂型拓展,再到前沿探索的进阶之路。公司最初聚焦于攻克"药械合一"的复杂技术,目标是实现高端吸入制剂的国产替代。公司构建了涵盖 "粒子工程、装置设计、性能评估、临床开发、工艺工程"五大核心技术的完整体系。



2 国产替代叠加集采爆款,公司业绩突破在即


公司已上市的旗舰药物包括CF017和CF018。其中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成功打破了外企垄断,成为公司的首个爆款产品。而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作为国内首个激素-抗组胺复方鼻喷雾剂,填补了临床空白。此外,2024年,公司的GW006(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阿福特罗雾化溶液)获得美国FDA批准,标志着其产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药物管线的拓展与销量的增加,表现为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具体来看,公司的营业收益从2022年的人民币3.4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1.9%;同期毛利由人民币2.68亿元提升至4.91亿元,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023年及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利润人民币0.32亿元及0.21亿元;2025年前三个月利润达0.13亿元,净利润率升至9.4%,体现出良好的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


 2


公司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自2021年获批以来,迅速纳入国家集采,2024年市场占有率已达16%,成为国产吸入制剂的“标杆”。与此同时,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2023年底纳入医保后,销售额从130万元跃升至2390万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产品结构趋于多元。


目前,公司正积极布局更前沿的技术和治疗领域。在新型递送技术方面,公司积极探索吸入脂质体、siRNA疗法等。在拓展治疗领域,公司致力于将吸入技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抗感染等新领域。至于攻克难治性疾病,公司在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肺动脉高压(PAH)等疾病,研发潜在的"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疗法。



3 研发管线丰富,核心技术构筑壁垒


药物管线方面,长风药业已形成覆盖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潜力领域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公司目前拥有20余款在研候选产品,其中多款已进入临床试验后期或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试验阶段,并计划于2026至2030年间推动至少五款新药在全球主要市场获批上市。

3


公司管线涵盖哮喘、COPD、过敏性鼻炎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布局IPF(特发性肺纤维化)、PAH(肺动脉高压)等临床未满足需求领域,甚至探索脂质体、siRNA等前沿剂型,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


除第一阶段吸入产品外,公司在吸入制剂领域持续创新,凭借丰富见解与经验,致力突破制剂应用界限。CFQX001 作为临床试验准备就绪的介入医疗器械候选产品,针对肺气肿这一COPD晚期、进行性衰弱疾病,EBV介入医疗器械相比标准药物治疗,在提高存活率、增强肺功能等方面优势明显,全球市场规模大,而CFQX001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已获试验中心伦理审查批准。


在新型呼吸系统适应症方面,主要围绕IPF与PAH这两种疾病的研究。其中IC004为针对IPF的吸入候选药物,因能将 API 直接输送至肺部,有望在副作用方面显著优于现有获批药物。

目前IC004处于全球IND阶段。国际同类药物包括美国联合治疗公司(UHTR)的TETON-2。今年9月2日,联合治疗公司宣布其TETON-2关键性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旨在评估雾化Tyvaso®吸入溶液治疗IPF的疗效,并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当日UTHR的股价上涨近33%。


而针对肺动脉高压(PAH)的药物IC002和IC001则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其通过吸入式给药的模式,快速起效且减少全身副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上市公司Insmed于今年6月10日发表了其药物TPIP治疗PAH二期临床成功,公司市值当晚股价大涨约28%。TPIP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以及间质性肺病相关肺高压(PH-ILD),一天一次吸入给药可以大幅降低给药频率(市场上药物一天吸四次)以及提高安全性和依从性。


目前国际上治疗IPF与PAH仅有美国的联合治疗与Insmed这两家公司的药物,而在中国则只有长风药业。且其它国家和地区暂无同类药品开发和研究。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一旦长风的这两款药物在试验上取得成功,则有望切入IPF与PAH这两类新型呼吸系统疾病的市场蛋糕。


此外,近年来鼻脑通路成为吸入制剂新前沿,可绕过血脑屏障,提高药物靶向性与疗效,还能减少全身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CF070处于小试阶段,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受体拮抗剂鼻喷雾剂,以及用于急性丛集性癫痫发作的地西泮鼻喷雾剂(CF069),作为鼻喷雾剂,可绕过口服药物较慢的胃肠道吸收过程,快速缓解症状且用药简便。CF056同样处于小试阶段,用于治疗干眼症,通过刺激鼻腔内三叉神经促进自然泪液分泌,缓解症状且无需外用眼药水,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并针对泪膜不稳定根本原因,而全球目前仅有一种治疗干眼症的吸入制剂药物获批。


在给药技术创新上,CP029/CP030 处于药物发现阶段,探索 siRNA 技术用于吸入药物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RNAi 技术可靶向致病基因或通路,改变疾病进程,实现更持久控制,目前全球尚无获批的 siRNA 吸入药物。制剂创新方面,CF047处于小试阶段,是用于治疗 MAC 肺病的阿米卡星脂质体混悬液候选药物,MAC 肺病治疗中抗生素长期使用易致耐药性和低依从性,注射用阿米卡星副作用大且使用不便,将其封装在脂质体中直接输送肺部,可提高疗效并减少全身副作用,目前正进行中试。



4 产品成功出海,公司战略的重大升级


2024年5月,公司吸入用阿福特罗雾化溶液正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上市批准,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相关重点品种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展示了长风药业在各领域前瞻布局所积累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


今年7月,公司自主研制的吸入制剂产品首次完成海外发货,标志着公司的发展阶段从本土深耕迈入创新与全球化,这不仅是一次产品出海,更是公司战略升级的重要跨越。目前,公司已有6个产品获得NMPA和FDA批准上市,中美欧在研管线超过20项,为患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治疗选择。


一直以来,长风药业严格遵循FDA、EMA等国际权威法规要求,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此次获得国际市场准入,不仅是对企业研发实力和质量体系的权威认证,更为公司积累了突破高壁垒市场的宝贵经验。



5 总结


回顾长风药业的发展历程,它从一颗怀揣“国产替代”梦想的种子,在顶尖科学家团队的引领下,深耕吸入制剂这片技术沃土,逐步成长为中国吸入制剂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这与英伟达曾经花费多年时间“死磕”CUDA平台具有高度的相似之处。目前,公司的旗舰药物已经纳入医保,销售快速增长,多年的积累终于迎来回报周期——这与英伟达的GPU芯片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之后迎来快速上量的叙事如出一辙。


此外,在借助政策红利,迅速拓展市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方面,长风药业又与比亚迪展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后者是押注汽车市场的国产替代与“双碳”目标能源转型的大趋势;而前者则是押注了吸入式制剂国产替代以及呼吸类疾病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总结起来,长风药业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以核心技术平台为根,以成功的爆款产品为突破点,通过多元化的管线布局和国际化视野,向着全球创新的目标迈进。


本次上市所募资金将重点投入公司核心战略方向,为中长期发展提供坚实动力。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在研产品的临床研究与注册申报,加快包括吸入喷雾剂、鼻喷雾剂及脂质体等创新剂型的技术平台建设。


同时,公司计划扩建位于苏州的生产基地,通过两期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产能规模:一期工程将重点扩大吸入喷雾剂和鼻喷雾剂的产能,二期则瞄准定量吸入气雾剂和脂质体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微信扫码 > 右上角点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