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变,空间随着时间也在变,不变的唯有真知灼见。
2025年10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
财经
观察
ESG
公告
市场
研究
IPO
公司
周报
动态
推荐
首页 > 参考

锂电池板块节节上升,铅酸稳住天能动力(00819.HK)

来源:马艳 时间:2025-10-06 17:27:11

字号

上周,恒指恒生指数(800000.HK)企稳了27000上方,没有见顶信号,相信动能会持续下去,电力设备、储能行业等电力相关板块成为大市焦点之一。

大家有印象的话,其实锂电池不久前还经历深度调整,但自4月港股反弹及宁德时代(03750.HK)上市后就一直节节上升。到底是港股反弹带动的估值修复,还是行业基本面确实有所转变?答案大概是两者皆是。而且也不得不佩服宁德时代的上市时机。

首先,市场需求超预期增长。不论是动力电池市场、储能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均超预期增长。今年1-8月,全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达920.7GWh,累计同比增长58.2%。动力电池累计销量爲675.5GWh,占总销量的73.4%,累计同比增长49.7%。

而主要为储能电池的其他电池,在1-8月,累计销量为245.2GWh,占比26.6%,累计同比增长87.6%。这一数据显示,储能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动力电池,为锂电池行业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全球能源结构转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相信储能市场的爆发有一定持续性。

其次,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强劲。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这一增长为动力电池需求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除此之外,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亦为锂电池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搭载,固态电池作爲下一代电池技术,其单位耗锂量显著高于传统液态电池,此特性将直接推动锂资源需求的结构性增长。

消息面上,根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国内储能电芯的需求非常强劲。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一些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初,可见需求之多。

天能动力(00819.HK)早于2021年大规模进军以锂电池为首的新能源电池行业,并围绕锂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及钠离子电池等多元技术路线图。不过,时机恰好遇上行业低潮,重金投入超百亿元,却持续亏损,一直未能抢占市场地位,亦未能挤身主流锂电企业,而公司自身收入占比亦贡献甚低,2024年上半年锂电池业务收入仅1.83亿元人民币,占比不足0.4%。不过,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业务经营质效明显改善,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5.01亿元,同比增长174.58%。这条「第二曲线」或许还有转机,但不应期望过高,但至少可期望不会像以往般拖累业绩。

 

虽然提到锂电池的话,天能动力并不入流,但其铅蓄电池业务却是相当稳固。至今铅酸电池在电动二轮车及三轮车的电池的核心地位仍然未受冲击,甚至二轮锂电池的市占率越来越低,从高峰期的10-15%水平下降至近两年的5%以下。可见,天能动力作为铅酸龙头在仍然有其投资价值,在电动两轮车市场持续扩张的背景下,铅电凭借高安全性、成本优势、宽温域性能和易回收属性,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但这不代表天能动力不求在铅电的突破。事实上,传统铅电也面临数字化程度低、续航估算不准、健康状态不透明等问题。而天能动力正大力推进铅电全面智联,提升用户体验、强化电池管理、实现绿色循环。这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重构生态。天能动力正联合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企业,共同研发铅电智能管理系统,在延长电池寿命、提升安全性能与能效管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铅电全生命周期管理。

另一个重点是,天能动力去年在越南设立的组装工厂投产,公司已加速构建覆盖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国际化业务网络,于泰国、越南、土耳其等地配置了本地运营团队,发展数十家授权经销商。相信海外市场的营收成长能够弥补国内市场接近饱和的局面。这明显又一只出海概念股,尤其是当海外市场的电动两轮车渗透度偏低的情况下。根据数字,截至2024年,电动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比不到3%,其余仍为燃油摩托车。可见,海外市场真的是一片蓝海

总括而言,目前天能动力的铅蓄电池业务带来了稳定现金流,亦有出海扩张的概念。据闻最近铅蓄电池也召开了反内卷的会议,也加了些反内卷概念。新能源电池业务如锂电池或许未成气候,但2025年的中期报告表明坚信锂离子电池业务的长期价值,以战略定力布局未来,明确成长目标,或许也可当成锂电池概念股期待一下。

当然亦可考虑锂电池板块其他个股,如宁德时代、天齐锂业(09696.HK)及赣锋锂业(01772.HK)。上星期提到的风电股像金风科技(02208.HK)、龙源电力(00916.HK)等也值得留意。光伏概念股则可留意信义光能(00968.HK)、新特能源(01799.HK)、福莱特玻璃(06865.HK)等。

(撰文: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学士,证监会持牌人士 黎家聪(Andy Lai))(本人并没持有以上股票)

微信扫码 > 右上角点击 > 分享